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翻遍113份文献,假装对吴良镛老先生做了一次采访。︱德科地产频道

德科地产频道 德科地产频道 2021-10-24



我们翻遍113份文献

假装对吴良镛老先生做了一次采访


文|德科地产频道主编 何玲


危机纪元 4 年,云天明送给程心,他从未表白的暗恋对象,一颗星星。DX 3906,这是云天明购买的恒星的编号,距离太阳系 286.5 光年,视星等为 5.5 等。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远郊,在深秋清澈的夜空中,肉眼可以找到这颗暗红色的恒星。


我们是万万无法拥有一颗星星的,但可以拥有一个名字。回到公元 2016 年。国际永久编号为 9221 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吴良镛星」。同期被命名的小行星,用的是屠呦呦等 4 位科学家的名字。


吴良镛是哪位?


在 2018 年「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有 100 位前辈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其中,只有一位老先生与房子搭边: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吴良镛。今年,老先生又长一岁,九十有七。


敦刻尔克大撤退时期,也就是 1940 年,西方建筑界同样饱受战乱侵扰,但已经开始致力于战后城市的重建和住宅建设。吴良镛年方二九,在重庆中央大学图书馆的暗室里,看到一批越过「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走印度)运来的国外建筑杂志微缩胶卷,观察到这一趋势。


当时,他已经经历了祖上缎庄倒闭、南京沦陷、武汉失守……连高考都是在防空警报中结束的。吴良镛选择学建筑,「对重建家园的愿望是很强烈的」。


郭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她回忆说,「他(吴良镛)60 多年都是以清华建筑学院为自己毕生的这么一个事业。吴先生说他是建筑学院的保姆,现在这个孩子都已经 60 多岁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创办者是梁思成先生。吴良镛与梁林有过四次密切的交往:第一次,吴良镛大学时,梁思成看到校刊上他发表的《释「阙」》一文,颇为欣赏,将他带到身边工作;第二次是吴良镛从缅甸中国远征军复员后(1945 年),应梁林之邀,协助创建清华建筑系;三年后,经梁思成推荐去往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深造;建国后第二年,梁思成急电「北京百废俱兴,正要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希望你赶快回来」,已经在美国建筑界小有名气的吴良镛,辗转从九龙取道深圳回国。


「我豪情满怀地目睹了祖国半个多世纪的进步,每每扪心自问,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我们啃读了现存的吴老先生的文字、视频采访,以及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会议记录,共 113 篇文献共计约 37.2 万余字、7 段视频资料,整理了一篇「虚拟采访」。勉强一窥得见,这位改革开放 40 周年惟一一位和房子相关的荣誉获得者,他眼中留给后代的「什么样的世界」。


·中国城市的黄金时代·


◆问:您是最完整地经历我国城市化的「元老」,城市规划这门课程都是您带头摸索出来的。对现在的城市化,您有什么看法?国外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历史?


◇答:中国的城市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2000 年 7 月,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讲,21 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了高科技,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在上个世纪末,英国城市学家霍尔(Peter Hall)指出,在城市发展史中有十分难得的「城市黄金时代」现象,如公元前 5 世纪的雅典,14 世纪的佛罗伦萨,16 世纪的伦敦,18-19 世纪的维也纳,以及 19 世纪末的巴黎等等。清晰可见。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城市无论沿海还是内地,都处在大规模的建设高潮之中,可以说已经进入城市的黄金时代。尽管问题重重,就像罗马创造性地解决公寓住房与输水管道,19 世纪伦敦解决了巡警与污水系统,纽约创造了高层建筑一样,21 世纪科学技术的突破就能以崭新的姿态向前发展。


并且,如果乐观一点说,中国城市发展棘手问题的解决,基于自身条件的运用与创造,中国可以有若干城市同时塑造它们的黄金时代。


◆问:您多次表达了对现在城市化的忧虑,您跑了这么多城市,能举个正反面的例子来具体说说吗?


◇答: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城市的研究起步很晚,根基很浅,并且历经曲折:建国初,为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而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后来在极左路线下,取消城市规划;改革开放,拨乱反正,重新认识城市。


解放初期,梁先生主张把北京行政区放在北京西郊,保护旧城,保护城墙,就此与反对派的论战何尝不是硝烟味十足。如果说当时争论的本质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那么直到今天,这个矛盾依然存在,并且以新的、更严峻的形式出现。


现在是道路一刀切,全然不顾所在景观为何奥妙入胜,红线、宽度全然定死,房屋联排式,容积率尽可能撑得高高的。经验证明,这样才能最容易地顺利通过。


这些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以城市交通为例,机动车道在不断开辟,这是在重复发达国家的错误。现在,一辆汽车穿行伦敦市区的速度,和 100 年前马车的速度是一样的,平均每小时 9.8 英里。


1978 年我访问美国波土顿时,同行们送我一幅招贴画,上写着:旧建筑是宝贵资源。当时并不太理解。今天看到北京旧城天天在拆,深感在西方经历了极大教训才认识到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同样接踵而至了,只是慢了几拍。


已故的建设部副部长戴念慈先生鉴于新北京饭店的历史教训,曾建议,把北京旧城建设高度控制的最低标准,定为在故宫太和殿的广场范围内要保持有一片蓝天,不要看到凸起的高层建筑。而从目前(1998 年)的情况看,东方广场建成后,其建筑轮廓线将峥嵘地出现在太和殿广场视域范围内东南一隅。


现在为什么城市缺乏特色?因为大家都在念一本经,住房就是塔楼加板式,城市每一幢公共建筑都要把自己打扮成标志性建筑。天天在喊创建城市特色又无时不在破坏原有的城市特色。先别怪学建筑的,城市规划设计也高明不了多少,手中招式也有限的,例如三峡沿岸,明明是山城,却推平地,来排街坊。街坊的规划,现在往往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产物。


目前,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阶段,在大建设的高潮中这类「建设性破坏」已经时有发生。


苏州用「古城居中、一体两翼、十字结构、四角山水」的山-水-城格局,解决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矛盾;浙江绍兴原是一个规模并不大、河网纵横、保存得也相当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与苏州分庭抗礼,甚至有条件申请人类文化遗产,可决策者却偏偏按捺不住寂寞去赶时髦,中心开花,大拆大改,建大高楼、大广场、大草地,并安放两组不伦不类的庞大的近代建筑。不久前我旧地重游,黯然神伤。


在「三面荷花一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大明湖,现在因为湖边高楼四起,在湖中只能看到残山剩水,已失去昔日烟波浩渺的诗情画意。


长官意志在建筑的发展里面是很强的。当然,不能说所有的长官都不懂建筑,不乏真知灼见,贵在平等的交流和讨论。「自古太守多诗人」,希望作为城市规划决策者的市长,都能具有诗人的情怀、旅行家的阅历、哲学家的思维、科学家的严格、史学家的渊博和革命家的情操。


柯布西耶(Ie Corbusia)早期的 Voisin 规划(1922-1925),设想肢解巴黎历史中心,建设高楼与高层公寓,仅仅保留一些纪念性建筑,围以大片绿化空问。当时被称为「纽约公共工程局沙皇」的罗伯特·莫西斯(Robert Moses)建议,高速路直通纽约市中心,为纽约市贫穷市民建设混凝土大高楼。


对此,芒福德((Lewis Mumford)特别反对。从 1940 年开始的近 20 年时间里,芒福德差不多对莫西斯的每一个主要公路建设与城市改进措施都挑起论战,多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些论战并非毫无建树。理想家与笃行家的论战,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没有论战,可怕的沉寂倒显得不健康。


武廷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如果你跟他去调研,我们会拿一些简单的数据,GDP 多少,人口多少,但吴先生他有时候跟你不一样,你就会他说你看那个山头。他考虑的就跟我们古代山水画的点景一样点,点这个好看不好看,跟自然能不能融到一起去。不像我们现在就是一些简单的技术性的做法,七通一平,三通一平,搞平了起楼卖房子。完全是两个境界。


左川(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我们到每一个地方只要有山,有那城里的高楼的制高点,他总是要求上去,他不是说光在地上走着看着,而是希望能够俯视。这样的话,他就对这个城市的很大的范围内的布置,还有就是附近的山水。这个是很少人注意这个。


·20多年了,协调机制总算形成了·


◆问:您在做《北京规划刍议》这个多中心方案的时候,最主要的考虑是什么?


◇答:符合现状的城市结构,是从单中心集中式,过渡到多中心开敞式。把集中的市区分解成片,各片相对独立,有自己的重心。不再是同心圆式向外发展,而是呈带状,沿着几个方向自由发展。


北京与邻近城市的关系,由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行政分割和封闭式管理体制,在相当程度上是人为地割裂开来。每一个城市都要自主,都要大而全的体系,各城市争项目争资源,各方面关系搞得很紧张。


其中,京津两市企图并驾齐驱,都竞相建立了产业结构雷同、规模水平相当的独立工业体系。相互争投资、争项目,尤其是北京市在能源分配、排除污水,特别是水资源问题上,与相邻的市县矛盾很大。


首都圈内城市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京津周围广大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另一方面,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京津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都低于上海,它们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能力也因此受到很大限制。


王军(作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他(吴良镛)后来做了好几期的京津冀的区域规划,都是想方设法改变城市功能,过度聚焦于北京市的中心,过度聚焦于北京市,应该面向京津冀,更为广大的领域进行有机疏散。这是他最根本的想法。


因为新机场要在大兴南部建设,这个地方建成之后,每天要带来 30 到 40 万的客流,相当于北京每天办一次世博会。这么多客流如果都还要涌入市中心的话,必将加剧市中心的紧张情况。


所以,吴先生想那个地方应该有一个畿辅新区,把一些中央机构、对外的服务窗口,能够在那个地方集中办公室。那么全国各地的人跑着办完公之后,就没有必要来回进出城。又能够依托新机场这么一个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京津冀这三个区域的结合部,能够比较均衡释放它的能量。


他特别强调要有一个协调机制。因为京津冀协调这个事喊得都很多年了,20 多年了,但是一直协调不起来,这需要中央政府来协调。这是吴良镛院士一直在呼吁的事情。现在我们国务院副总理在领衔干这个事儿,中央的深改组来决策这个事情,我就觉得这个机制现在已经形成了。 


·建筑是遗憾的艺术·


◆问:听说您爱玩一个游戏,收集几座大城市高楼林立的照片,让人猜是哪几个城市。连担任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的邹德慈院士在内,能完全猜中的人都极少?


◇答:人们常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建筑完成后,修改的可能微乎其微,而且可能要矗立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影响城市,影响人们的生活。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 1999 年第 20 届世界建筑史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里面就提出,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国际上有些重大的竞赛,明确规定,只有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园林设计师联合才能参赛。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现在的危机在于:在西方往往只是书本、杂志或展览上出现的畸形建筑(比如 1996 年国际建协大会上展览的德国柏林扭曲形的摩天大楼),现在在北京及其他少数特大城市,真正地开始盖起来了。


希腊学者亚历山大·楚尼斯教授在《北京宪章》的序言中这样写:技术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先进和发达,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屈从于对形式主义的幻想、好奇和迷恋。


乡村的建设也存在很大问题。乡村建设用地大大高于城市,人均用地亦高于城市,这说明城市采用的是集约使用土地的形式,乡村则采取的是分散、扩张型的土地使用形式。


例如目前村镇多采用别墅式的住宅形式,人口密度仅为 80-100 人/ha,而国外经常采用的集合式住宅的人口密度则为 200-400 人/ha,国内底层高密度住宅可达 400-500 人/ha。因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村镇农房别墅式的住宅形式万万使用不得。


至今我们还没有找出合理的农村居住形式和住宅形式,为什么我们不能研究发展江南「竹筒式」的院落形式,研究适合于农村的新联排式建筑呢?在苏南这样一个城市密集、土地资源十分宝贵的地区,乡镇、村镇的相对集中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最后,私心再放几张吴良镛先生的照片。因为他圆乎乎的笑脸实在是太可爱了。



附录:内容参考出处(部分)

*文献名字/发表时间/来源

中国城市雕塑蓬勃发展的50年/1999-11-15/《雕塑》

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2006-3-26/《城市发展研究》

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试议——兼论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的发展/2011-2-15/《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中美韩合作探讨城市化发展模式/1998年第7期/《国际学术动态》

中央美术学院迁建工程/2004-2-20/《建筑学报》

关于园林学重组与专业教育的思考/2010-1-15/《中国园林》

桂林的城市模式与保护对象/1988-10-27/《城市规划》

追记中国第一个园林专业的创办——缅怀汪菊渊先生/2006-3-15/《中国园林》

走向持续发展的未来,从“重庆松林坡”到“伊斯坦布尔”/1997-1-10/《科技导报》

最尖锐的矛盾与最优越的机遇——中国建筑发展寄语/2004-2-29/《中国工程科学》

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2003-7-9/《城市规划》

再论建筑学的未来─—迎接1999年国际建协UIA在北京召开第20次大会研讨“21世纪建筑学”/1998-1-20/《建筑学报》

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2001-12-25/《中国建设信息》

基于历史文化内涵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空间创造/2009-12-15/《空间结构》

展望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构成——从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困惑谈起/1991-10-28/《城市规划》

张謇的城市与区域规划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007-1-15/《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致力于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2001-10-30/《北京规划建设》

提高全社会的建筑理论修养/2005-4-30/《华中建筑》

为什么说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近代南通与同时期中外城市的对比/2003-4-15/《江南论坛》

纪念梁思成先生/2001-5-9/《城市规划》

简论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特约报告/2012-7-15/《山地学报》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环境创造——为2007年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写/2007-8-9/《城市规划》

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1987-12-27/《城市规划》

无锡市规划建设面临的重大决策/1994-3-23/《城市发展研究》

系统的分析统筹的战略——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2005-2-9/《城市规划》

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在中国新建筑的探索道路上/1998-3-16/《华中建筑》

简论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为“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写/2012-10-9/《城市规划》

江苏江北地区城镇空间格局与南通发展/2005-12-30/《现代城市研究》

新形势下北京规划建设战略的思考/2007-3-15/《北京规划建设》

学术前沿议人居/2012-5-9/《城市规划》

严峻生境条件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论思考——以滇西北人居环境规划研究为例/2001-5-30/《城市发展研究》

要注意防止城市郊区化现象/1998-10-28/《领导决策信息》

以城市研究与实践推动规划发展——在2004城市规划年会上的发言/2005-4-9/《城市规划》

借“名画”之余晖点江山之异彩——济南“鹊华历史文化公园”刍议/2006-1-15/《中国园林》

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对该地区当前建设战略的探索之一/2000-12-9/《城市规划》

“数字城市”与人居环境建设/2002-1-9/《城市规划》

“纵得价钱,何处置地”——浅谈城市规划中的节约用地问题/1978-12-27/《城市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年)》专题:北京旧城保护研究(下篇)/2005-3-20/《北京规划建设》

《清明上河图》启示城市的新方向/2012年第5期/《中国西部》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总序(一)——论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2002-12-30/《华中建筑》

京津冀区域发展二论/1994-10-30/《北京规划建设》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规划/2005-6-20/《人民论坛》

《中国近代园林史》序/2012-5-6/《园林》

21世纪建筑学的展望/1998-11-9/《城市规划》

八十回顾一得之愚/2002-5-30/《城市发展研究》

北京城乡交接带土地利用的发展变化/1997-8-30/《北京规划建设》

北京规划建设的整体思考/1996-6-30/《北京规划建设》

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的创新——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讲话/2012-1-9/《城市规划》

力揭东方瑰宝之谜——介绍冯钟平新著《中国园林建筑》/1989-6-30/《中国图书评论》

北京旧城要审慎保护:关于北京市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意见/1998-4-30/《北京规划建设》

城市地区的空间秩序与协调发展——以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为例/2002-12-9/《城市规划》

城市地区理论与中国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发展/2003-2-9/《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与交通——北京空间发展战略中的交通战略/2004年第7期/《科学中国人》

城市世纪,城市问题,城市规划与市长的作用/2000-4-9/《城市规划》

林徽因的最后十年追忆/2004-5-20/《建筑创作》

论城市规划的哲学/1990-3-2/《城市规划》

城乡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2007-6-28/《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城镇密集地区空间发展模式——以长江三角洲为例/1995-3-23/《城市发展研究》

从“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起步/2010-2-9/《城市规划》

从上海看城市地区的空间秩序与协调发展/2003-7-25/《经济世界》

从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看江苏省城市化道路/2003-4-25/《现代城市研究》

论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和江苏省城市化道路/2003-9-20/《科技导报》

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与创造的历史任务/2003-1-9/《城市规划》

从战略规划到行动计划——中国城市规划体制初论/2003-12-9/《城市规划》

基于儒家美学思想的环境设计——以曲阜孔子研究院外环境规划设计为例/1999-12-25/《中国园林》

美好人居与规划变革/2014-1-9/《城市规划》

多学科综合发展——城市研究的必由之路/2007-10-28/《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大北京地区空间发展规划遐想/2002-4-25/《城市》

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1996-1-9/《城市规划》

面对城市规划“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2002-2-9/《城市规划》

对三亚市城市中心地区城市设计的探索/1993-5-1/《城市规划》

纪念周维权先生——淡泊名利成就辉煌周维权教授追思/2007年第5期/《风景园林》

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2011-5-15/《中国园林》

关于北京市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意见/1998-3-9/《城市规划》

关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探索与随想/2005-3-30/《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通博物苑百年庆典工程与南通城市博物馆设计/2006-1-5/《建筑创作》

区域规划与人居环境创造/2005-7-23/《城市发展研究》

关于我国中等城市发展问题的探讨——兼论京津冀地区中等城市的成长/2004-11-23/《城市发展研究》

关于人居环境科学/1996年第1期/《城市发展研究》

关于城市规划教学及教材编写的点滴体会——谭纵波《城市规划》代序/2006-7-9/《城市规划》

关于山水城市/2001-3-30/《城市发展研究》

关于浦东新区总体规划/1992-12-26/《城市规划》

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2003-9-30/《城市发展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2001-12-25/《规划师》

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2004-1-25/《中国园林》

人居环境科学与新发展观——系统的分析、统筹的战略、人居环境科学探索/2004-11-30/《国土资源》

人生理想于诗意栖居——吴良镛谈理想人居环境/2013-9-10/《居业》

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1995-7-9/《城市规划》

世纪之交论中国城市规划发展/1998-1-9/《城市规划》

 

「德科地产频道」付费音频节目

《DK楼市政策日志》

每个工作日的楼市政策解读

▼长按二维码购买▼



《DK楼市政策日志》更新至第318期

【点击试听】

No.302 这个猛:海南将引导3.1万亩存量宅地转型或退出。

No.305 房价下跌时官方的真实心态。

No.310 成都高新区要新增200万方人才公寓,怎么看?


👇点击阅读原文,打捞更多文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